“哎哟!又用混了!”在北京海淀的一家烤鸭店内,吴先生正和家一起享用美食,中国商报记者观察到,虽然每道菜上都配备了公筷或公勺,但吴先生和家人吃着吃着就很“默契”地忘记了它们的存在,直接用自己的筷子开始夹菜。
而像吴先生这样的情况目前并不鲜见。公筷的提倡及普及,不仅是用餐观念上的改变,更是生活习惯的进步,虽然新冠肺炎疫情让公众意识到了用餐卫生的重要性,但其推行过程似乎还不是很顺利。那么,公筷公勺真正走上餐桌还要多久?
公私筷混用还是常态
当前,公筷公勺仍然“走在路上”,难以真正落实到餐桌。
记者探访北京建**附近的商圈发现:几乎所有餐饮商家都张贴了“使用公筷公勺”的倡议,有的在门口悬挂标牌或在墙上张贴提示语,有的则在餐桌上立着提醒标志。但能主动提供公筷公勺的商家却并不多。
记者询问两位刚用完餐的食客,他们才意识到已经混用了公筷、私筷。“一般商务性聚餐公筷使用会多一些,两三个人的私人就餐或家庭聚餐很少会注意到。”一位食客对记者表示,“刚开始吃饭的时候还想着用公筷,但吃着吃着就混用了。”
此外,记者还发现,在不少餐厅,客人来就餐时店员并未主动提醒使用公筷。尽管一些市民也认可公筷公勺的倡议,但店家没有主动提供,消费者也就忽略了这件事。
对于使用公筷一事,消费者王女士表示,自己近期出去和朋友吃饭的时候也没有注意餐桌上有没有公筷,就算有,使用的几率也不大。“大家都是朋友,之前也经常一起约饭,突然用公筷感觉有点生分了。”王女士表示,可以用分餐制替代公筷,这样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交叉感染。
“推广公筷公勺肯定是件好事,不过改变习惯也需要些时间。”北京市民刘先生认为,公筷公勺的使用要从改变观念开始,特别是要从孩子培养,从家庭做起。
那么,商家对于顾客混用筷子的行为是否会主动提示呢?一家烤鱼店店员表示,如果客人提出需要公筷,工作人员会提供,不过如果用餐后客人混用筷子夹菜并不会前去提醒,担心这会引起客人反感。
多地加码推行力度
餐桌上多放一副公筷公勺;每人两副筷子,其中一副是公筷……虽然消费者目前对于公筷公勺的存在还有些不习惯,但随着全国多地纷纷出台措施推行公筷公勺,积极倡导文明用餐,消费者用餐观念也在不断改变。
近期,全国多地推行公筷公勺行动。6月1日,《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》实施,其中针对公筷发起了倡议性规范:提倡用餐实行分餐制、使用公筷公勺;餐饮服务企业应当配备公筷公勺,有条件的应当推行分餐制,引导消费者文明健康就餐。
江西南昌的“推行公筷公勺,共建文明餐桌”行动主要倡导分餐制、双筷制、公筷制三种形式。“双筷制”是指共餐、合餐时,使用取食筷、进食筷的双筷取食方式。取食筷用于从公共餐盘中夹取食物,进食筷用于送食。而江苏泰州早在今年3月就出台了全国第1个《公勺公筷使用规范》地方标准,对公筷公勺的使用方法等进行规范。
关于推行公筷公勺的“餐桌革命”正在兴起。据了解,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战略性成果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走出家门,餐饮商家也推出更多堂食服务。中国饭店协会在今年3月也发布倡议,引导餐饮企业开展公筷公勺健康行动。
餐饮企业也纷纷行动起来。例如,山东省近日发布《餐饮业分餐制设计实施指南》,积极推广分餐制,采用“分餐位上”“分餐公勺”“分餐自取”等方式提供分餐服务,已得到全省1500多家旅游饭店的积极响应;广州市29家餐饮龙头企业、酒店等,也已主动推行公筷制。
加强落实是关键
毫无疑问,各地先后出台相关公筷公勺使用规范值得点赞,但如何加强落实仍是关键。
近日,浙江衢州市场监管部门对一家未配备公筷公勺的饭店开出了50元的行政罚单,这是全国第1个专门针对公筷公勺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决定。据悉,今年5月22日起施行的《衢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》明确,餐饮服务机构应当配备公筷公勺或者提供分餐服务。未提供者,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个人可以处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;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处二百元以上两千元以下罚款。
“目前公筷公勺的实际需求量不是很大,我们的筷子也都是经过高温消毒,一用一换的。”有店主坦言,许多餐饮商家因为疫情影响,面临较大压力,成本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。对此,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健康所教授杨月欣表示,目前我国有对公共餐饮卫生安全硬件和软件的要求,但缺乏对顾客和餐饮服务管理的相关制度规定,无法形成有效约束。同时,政策、场所(包括学校、社区、幼儿园等)、专业团体以及厨具制造业等支持性环境的营造也很重要。
此外,北京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刘玉驰认为,改变一种旧的生活习惯并非一朝一夕,要靠不断地倡导和宣传。“而具体落实到细节上,建议商家使用比普通筷子长3厘米的‘超长版’公筷,这样消费者用餐时就不易弄混。”刘玉驰表示。